中国经济新闻网讯(记者唐福勇)2025年3月份,致同发布了《致同咨询行业洞察——半导体行业研究-半导体材料》报告,报告指出,当前半导体材料国产化进程取得突破,但核心环节仍面临“卡脖子”风险。
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(SEMI )数据,2023年受终端需求放缓影响,晶圆厂的产能利用率有所降低,进而致使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出现了下降态势。预计2025年,随着半导体行业步入新的周期,在人工智能、消费电子、汽车电子等领域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下,半导体材料的需求量将会超过2022年。
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,半导体行业整体处于销售额下行周期,半导体材料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天数整体上升,应收账款占用和库存压力增加,对营运资金和现金流产生了影响。随着2024年整体半导体销售额的回暖,半导体材料企业在2024年1—9月的库存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天数有所下降。
此外,半导体材料行业具有多品种、多批次的特点,客户对稳定供应的要求极高。因此,产能成为影响竞争格局和规模效应的关键因素。同时,处于产能追赶阶段的半导体材料企业需要持续的资本和技术投入,受折旧成本和规模效应不显著的影响,短期内盈利能力较弱。
报告指出,目前半导体材料国产化已取得一定的突破。现阶段,半导体材料国产化呈现分层突破的特点,一方面,8英寸硅片、抛光液、引线框架等材料的国产化程度较高,已突破30%。另一方面,难度较高的12英寸硅片、光刻胶、电子气体、湿电子化学品等领域,国产化程度尚不足20%。尽管国内有代表企业取得一定突破,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从行业发展环境看,随着12寸新增晶圆产线和先进封装产线的不断增长,叠加国产化政策的有力推动,半导体国产化材料迎来重要发展机遇。同时,由于下游行业集中度提高,以及产品验证周期较长等因素的影响,那些在前期敏锐捕捉到半导体材料导入与国产化替代契机的企业,在市场竞争中具备相对优势。
报告还显示,科创板半导体材料企业IPO问询函主要关注业务与技术、财务会计处理与分析、损益事项(盈利能力),以及重大合同或项目进展、税收优惠、重大诉讼、媒体传闻等重大事项。而在财务尽调工作中则主要关注销售、采购、研发投入及资本化处理、关联交易和营运资金风险。